首页 > 道教 > 阅读经典

刘一明《道书十二种》


九二,刚以柔用,不满不盈,屈己下人,如巽在床下,用史巫纷若,不但治己得吉,而且应人亦无咎。此刚而能柔之巽也。

九三,自满自盈,有己无人,不能虚心请益,由下而上巽,乃自用聪明,由上而上巽,本欲向前,反成落后,是谓频巽。巽至于频,顺者能巽,逆者不巽,或巽或不巽,适以取吝而已。此刚而不能柔之巽也。

六四,独柔无刚,似乎柔之太过,不能深造而有悔。然柔之得正,上近五刚,巽顺于上,而得上之济,是获上之一品也。下近三刚,巽顺于下,而得下之济,是获下之一品也。阴居阳中,顺之逆之,皆不失其正,是获中之一品也。上、中、下三品大药。归于中央,阴阳混合,金丹有象,纯是生机,如田中种物,无有不告成者,有何悔之不亡乎?此柔而中正之巽也。

九五,刚而能巽,惟精推一,允执厥中,是以有悔可亡,而修道无不利矣。其利者,盖以刚而能柔之大人,能下能上,始而巽以自下,似乎用柔伤刚,是无初也。既而巽进于上,反能借柔全刚,是有终也。无初有终之象,如月之先庚三日,后庚三日。先庚三日在于二十八,后庚在于初三,二十八微阳消于艮地,至三十光辉全隐,自二十八至三十,方三日,所谓“先庚三日”也。晦朔之半,月沾日光,阴中藏阳,至初三,现蛾眉之光于庚方,自初一至初三,方三日,所谓“后庚三日” 也。先庚三日,巽藏其阳,后庚三日,巽进其阳。金丹之道先巽下而深造用其柔,后巽上而自得全其刚。阴中含阳,阳中用阴,大小无伤,至中至正,金丹凝结,刚巽之利,其吉莫大焉。此刚柔两用之巽也。

上九,在巽之终,巽下之功已毕,柔道宜退,刚道宜进,可以点化群阴之时,不必下巽,须当上巽,居于床上矣。若固执不通,宜在床上者,终在床下。柔过于刚,阴气不化,必致大药得而复失,前功俱废,贞而有凶,可于理决之,此柔过于刚之巽也。

然则,巽进渐入之道,须要识急缓、辨吉凶、知止足,可刚则刚,可柔则柔,随时而用,巽进于刚柔中正为极功也。

上兑下兑(兑卦第五十八)

兌:亨,利貞。

初九,和兌,吉。

九二,孚兌,吉,悔亡。

六三,來兌,兇。

九四,商兌未寧,介疾有喜。

九五,孚于剝,有厲。

上六,引兌。

兑者,悦也。卦体二阳在下,一阴在上,虚于外而实于内,取象为泽,其德为悦,泽之为物,所以浸润万物,悦成万物者,内悦外悦,自内而达外,由外以通内,内外相合,彼此无间,故谓兑。此悦于修道之卦,承上旅卦而来。旅者,以上行明,明不妄用,有志于道,而一切外物不得移之。

夫志于道,悦于道者也。悦于道,即能行其道,是以兑有亨道也。然悦于道虽亨,尤利于贞,贞则利,而遂其悦,不贞则不利,而败其悦,如卦象上兑下兑,六爻相并。

下兑者,内悦也,上兑者,外悦也。内悦实,则外悦亦实,内悦虚,则外悦亦虚。实者悦之真,虚者悦之假,真者悦之久远,假者悦之不长,利于贞者,正在于此。真正修道之人,不悦于声色货利,而悦于仁义道德,自有真悦,不务假悦,一步一趋。皆从身心性命上用工夫,悦于始自能全于终,悦而未有不亨,亨而未有不利者也。

初九,刚而居正,悦出自然,绝无勉强,是谓和兑。悦至于和,能大能小,不伤其刚,自致其吉,此刚而有守之悦也。

九二,诚实于中,内有主宰,悦于真而不悦假,一切虚幻之事,不得而动之,其吉在内,有何悔之不亡乎?此刚而得中之悦也。

六三,柔而不中不正,不悦于内,而悦于外,舍其真而逐于假,为修道者之障碍,终于不能入道,其凶可知,此柔而务外之悦也。

九四,刚以柔用,拟之而后言,议之而后动,拟议以成其变化,是谓商兑。兑至于商,不敢顺悦,戒慎恐惧,不宁于处,非礼不履,如得介疾,终必有喜而遂其悦矣,此刚而能柔之悦也。

九五,自满自盈,能刚悦而不能柔悦,终必败。刚而不悦,是孚于剥,必有厉矣。

大凡天资聪明之人,全在虚心下气,亲近有道之士,方能受益。若挟贵挟才,直奉承而恶直言,亲小人而远君子,过日增而善日减,恶渐长而德渐消,不厉而自致厉,所谓“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不足观也已。”此刚而自满之悦也。

上六,悦之见外,巧言令色,人不悦而引人以悦之,此等之辈,无而为有,虚而为盈,不肯自思己错,更将错路教人,终于不能悦人,终于人不悦我,此柔而务外之悦也。

然则,悦有真假,是非不同,吉凶悔吝不一,总以悦之得正为贵,正则亨,不正则不亨,修道者,可不以正而悦哉!

上巽下坎(涣卦第五十九)

渙:亨。王假有廟,利涉大川,利貞。

初六,用拯馬壯,吉。

九二,渙奔其機,悔亡。

六三,渙其躬,無悔。

六四,渙其群,元吉;渙有丘,匪夷所思。

九五,渙汗其大號,渙王居,無咎。

上九,渙其血去逖出,無咎。

涣者,散乱不整之义。卦体下坎一阳藏于二阴之中,阳为阴所陷,上巽一阴入于二阳之下,阳为阴所伤,阴阳不交,性情各别,故谓涣。此阴阳丧乱重整之卦,承上巽卦而来。巽者,渐入真常,以其阴阳散乱,巽进以致济耳。

人自阴阳散乱,性情迁移,道心昧而人心生,正气伤而邪气盛,如坎中一阳,为阴气所陷,先天藏于后天之中矣。先天既藏,浩气不振,阴气用事,为善不足,为恶有余,不至丧尽天良而不止,如巽之一阴潜生于至阳之下,暗中消阳矣。此涣之所以为涣也。

然虽已涣,圣人有济焕之道,能使涣者而重整,济涣之道为何道?仍不离巽进之道。所争者顺而消阳,逆则扶阳耳。能逆其巽,于后天中返先天,渐次进步,不急不缓,闲邪存诚,克己复礼,散者能聚,乱者能整,依然当日原物,始涣而终不涣,是涣中而反有亨道矣。

亨之者,事有险而心不险,外有险而内不险,借柔道而行刚道,以阳气而化阴气,如王假有庙。用诚格神,而神可格,亦如木顺水性,利涉大川,而险可济也。

夫人之阴阳散涣者,皆由用人心而弃道心,一行一步,俱在险地,果其用道心而去人心,在虎穴中讨命宝,于龙潭里探明珠,巽进于险而通险。逆之顺之,因事制宜,道心常存,人心永灭,五行攒簇,四象和合,何涣之有?但济涣之道,有火候、有工程、有缓急、有止足,毫发之差,千里之失,惟利于正耳。以正而济,急缓得法,进退合时,何不亨,何不利乎?

初六,在涣之初,道心去之未远,人心生之末盛,若能勇猛拯济,则回头是岸,真宝现前,顺手可得。吉即在于用壮速拯矣。此济涣于涣初者也。

九二,阳陷阴中,人心用事,已居于涣,宜有悔者,因其刚而得中,人心虽起,道心稳定,如涣奔其机,虽有悔而悔可亡。此处涣而安于涣者也。

六三,居于险极之地,是行险而有悔者。然有应于阳,顺道心而不顺人心,如涣其躬矣。悔出于有人心,有人心则有身。涣其躬,是无身而无人心,无人心而道心不昧,不致悔而自无悔。此遇涣而能出涣者也。。

六四,柔而守正,炼己持心,虚极静笃,涣散其群阴,以待阳复之时,其吉莫大焉。吉之者,以其能涣散假阴,即能复还真阳。真阳真阴,两而相合,五行攒簇,四象和合,已散者而又聚,已乱者而仍整,大涣而仍大合,如涣有丘,匪夷所思矣。此有涣而归不涣者也。

九五,阳刚中正,识急缓,明吉凶,去假复真,能以济换,是以涣汗其大号,涣王居无咎也。

人之所以致涣而有咎者,以其误认后天有形之假物,弃先天无形之真空,若能看破后天之假,不为后天所累,如涣其汗矣。既涣其汗而后大号其令,以正除邪,直行济涣之道,则克己可以复礼,复礼可以为仁,心君安静,浑然天理,止于至善一无所咎之地矣。此涣假而能全真者也。

上九,在涣之终,刚柔混合,是涣其血去逖出也。涣其血者,人心不能伤道心也。去逖出者,道心能以退人心也。道心存,人心去,即人心亦化为道心,金丹凝结,圣胎有象,始而阴阳散涣而有咎者,终而阴阳混合而无咎,此涣终而仍得合者也。

然则,人心生而道心即去,道心生而人心即去,人心足以涣阴阳,道心能以合阴阳,涣中能合,还原返本,复见本来面目,济涣之道尽矣。

上坎下兑(节卦第六十)

節:亨。苦節不可貞。

初九,不出戶庭,無咎。

九二,不出門庭,兇。

六三,不節若,則嗟若,無咎。

六四,安節,亨。

九五,甘節,吉,往有尚。

上六,苦節,貞兇,悔亡。

节者,有限而不可过之义,卦德上坎陷、下兑悦,险中解悦,悦以御险,故谓节。此逆中行顺,变通守道之卦,承上兑卦而来。兑者,悦而达外,能悦道而行道者也。但顺处能悦,逆处不能悦。悦之不真,终难出险,而不得悦。故修真乐道之士,不以艰难动其心,不以危厄移其志,境险而心不险,时险而道不险,乐天知命,随地而安,借险养悦,悦以御险,境遇在彼,造命在我,阴阳不能限,造化不能拘,逆之顺之,而不失其所守,此节之所以有亨道也。

但节虽能亨,若不知通权达变,固执一节,反为节困,名曰苦节。节至于苦,不险而自致险,独受劳碌,有损无益。不但不为节,而且失其节,非险中之悦,乃悦以行险,是以不可贞也。

夫君子修道立德,非礼不动,非道不立,非义不行,一步一趋,循规蹈矩,一言一语,随时顺理,其体常静,如泽之无波无浪,其用则动,如水之可此可彼,静而不至于失心,动而不至于迷性,动静有常,因事制宜,不拘一节,时当塞而塞,遇险而能处险;时当通而通,出险而不致险,与时偕行,皆以无心处之,故能超出乎阴阳之外,不为阴阳所拘。

盖天地能役有形,不能役无形,能役有心,不能役无心,节不以心而以时,是谓随时之节。节而随时,如竹之节,节节有限,节节能通,有何不亨乎?

初九,在节之初,刚而守正,先能辨别其是非而后行,是不出户庭之节。不出户庭,能谨慎于始,自无咎于终。此刚而能正之节也。

九二,刚为柔牵,仅能节内,不能节外,穷居独处,孤寂守静,是谓不出门庭之节。不出门庭,节而不通,不凶亦凶,此刚而固执之节也。

六三,不中不正,务外失内,不知有节,欲求其悦,反致不悦,嗟若之伤,自取之耳,与人无咎。此柔而不知有节也。

六四,柔顺得正,借刚济柔,不能节者亦能节,是谓安然之节。节到于安,出于自然,不由勉强,此柔而借人以节也。

九五,居于险地,内有主宰,苦中能甘。能甘于险,则凡不险之处,无不能节,又可知往而有尚,顺之逆之,方且节节相通,进于至中至正,神化不测之地矣。此刚而变通之节也。

上六,在节之终,柔而不刚,是谓苦节。节至于苦,苦中无甘,节于此而不能达于彼,如忘物忘形,止念灰心,存神入定之类,虽云有节,行险侥幸,无益于性命,乃节道中之凶事。但在于节,执一而终,不为人情世事所累,又得悔亡,所谓“不践迹,亦不入于室”者。此柔而不通之节也。

六爻惟三爻不知有节,其余三爻皆有节,或太过、或不及,是非不等。求其节之能谨于始者,其推初九,节之中正,不贞而亨者,其惟九五乎?修道者,可不先辨其节之之所以为节哉。

上巽下兑(中孚卦第六十一)

中孚:豚魚吉。利涉大川,利貞。

初九,虞吉,有它不燕。

九二,鳴鶴在陰,其子和之;我有好爵,吾與爾靡之。

六三,得敵,或鼓或罷,或泣或歌。

六四,月幾望,馬匹亡,無咎。

九五,有孚攣如,無咎。

上九,翰音登于天,貞兇。

孚者,信也。中孚者,信在内也。卦体外四阳,而内二阴,虚于内而实于外,虚实相当,内外相应,且卦德内悦而外巽,悦而巽行,不即不离而行道,故谓中孚。此虚以求实之卦,承上涣卦而来。涣者,阳为阴陷,阴潜入而阳渐消,若欲阴不陷阳而顺阳,使阴阳相合,非笃信于道者不能。

夫人之不能入道者,皆由心不信道。心不信道,则悬虚不实,行持不力,必至有始而无终。若果心信,一念纯真,万虑俱息,诚中达外,即能真履实践,自卑登高,由浅及深,渐可至于深造自得之地矣。

夫金丹之道,以黄婆为阴阳之媒娉。中孚者,中信也。信属土,即黄婆也。黄婆在中,可以调阴阳、通人我、应万事,无一物不可感通,是以中孚豚鱼吉也。豚鱼为无知之物,信能感之,则无知者且能顺其我,而况有知者乎。

修道者,能以感豚鱼之信,用之修性命,未有不致其吉者。但信能行之于顺,不能行之于逆,其信不真,终必败。信犹不为吉,人之信于道者有矣,信道而在平易之境,顺顺序序行去者亦有矣。若遇大难大困,大魔大障,颠沛流离,难堪之处,为道忘躯,不失所守者,万中无一,能于难堪之处,不动不摇,过得去、打得出,方是感豚鱼之信。

中孚之吉,是以又利涉大川也。大川至险之地,逆境也。逆境能涉,则顺境能涉,自不待言,顺之逆之,俱皆过去得,其信无往不利,无往不吉矣。虽然旁门三千六百,曲径七十二家,俱皆着空执相,非尽性至命之学,假足以乱真,邪足以混正。若不分真假邪正,而即信之,则信之不正,不正即不利,不利仍不吉,是以尤利于贞耳,以正而信,以正而行,动与吉会,逆顺无碍,自有为而入无为,由了命而至了性,全始全终,可于理决之也。

发表评论全部评论
字数 登录
相关经典
温馨提示:推荐使用谷歌浏览器,体验更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