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好,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

《在地狱门前徘徊的灵魂》 作者:秦风

来源:网络 作者:佚名 日期:2025-09-14
摘要:有一年冬季,大兴安岭地区的雪,下得特别的大,街道上冰面光滑。有一天晚上下班,韩桂芝骑着自行车,一不小心,连人带车摔出有十几米远。回到家时,韩桂芝的两条腿已经肿得连袜子都脱不下来了。可到了第二天早晨,韩桂芝头昏得厉害,浑身像灌了铅一样,一动都不能动。当韩桂芝拖着身体,为丈夫陈荣华做完早饭。正准备上班去,还没有走出屋呢,只觉得眼前一黑,就什么都不知道了。
  当韩桂芝苏醒过来时,她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,她的同事、朋友、同学们都来了。可韩桂芝只在医院里躺了半天,执意地出院了。看到韩桂芝如此辛苦和操劳,陈荣华激动地拉着她的手,哭着说:“桂芝啊!真是太难为你了!”
  为什么呢?因为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特点:特别善于攀高结贵,特别善于“整事儿”。
  其实,韩桂芝心里最明白,光凭儿子陈泓播和三妹妹韩玉芝两个人帮忙,那还是远远不够的。毕竟他们的结交是有限的。所以,韩桂芝通过她的“干儿子”和“干闺女”们的交往,进一步扩大她的网络,以加大她的实力。韩桂芝对这些人也经常来点“小恩小惠”。
  韩桂芝知道,要让马儿跑,必须要吃草。她的“干儿子”和“干闺女”们,都和她行贿受贿有一定关联。为了使这些“干儿子”和“干闺女”们,为韩桂芝疯狂卖官敛财而卖命,逢年过节,或者过生日,韩桂芝也拿出钱财和礼物,来表示一下她的“心意”,鼓励一下这些人的“士气”。
  记得有一年春节期间,韩桂芝特意在一宾馆的餐厅里,设宴招待了她的“干儿子”和“干闺女”们。宴会期间,韩桂芝用一种令人难以捉摸的目光,瞧瞧你,看看他。此时,韩桂芝一句话都不说,倒是把她的“干儿子”和“干闺女”们弄傻了———
  怎么啦?
  今天咱干妈为什么这样地看咱们?难道咱们做错了什么?
  这时的韩桂芝,脸色显得很阴沉,她用手摆弄着酒杯,低下头,眼泪“噼里啪啦”地掉了下来。
  “干儿子”和“干女儿”们着急了:“干妈!你怎么啦?是谁惹你生气了?你说话呀!”
  韩桂芝泪眼婆娑地摇着头说:“干妈我什么事情都没有呀!”
  “干儿子”和“干闺女”们齐声地问道:“那你为什么哭啦?”
  韩桂芝无限深情地说:“嗨!我一看你们这些孩子,我就觉得,我有些地方对不住你们呐!”
  其中一“干儿子”说:“干妈,你没有什么对不住我们的。相反,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做得还不够啊!”
  韩桂芝摆了摆手:“你们什么都不要说了!我今天设宴招待你们,没有别的目的,就是要表达一下干妈我对你们的愧疚!”
  “干儿子”和“干闺女”们七嘴八舌地发表各自的看法。 韩桂芝心想,看来,我的招术还真灵啊!有了这些“干儿子”和“干闺女”们为我卖命,那我怕什么? 随后,韩桂芝将手一挥:“今天,我和你们共同开怀畅饮,来它个一醉方休!”韩桂芝的话刚一说完,“干儿子”和“干闺女”们立刻鼓起掌来。 紧接着,你斟我酌,吆五喝六,好不热闹啊! 酒也喝得差不多了,气氛显得很高涨了。韩桂芝抬起双手,示意着:“孩子们!为了表达一下我的心意,今天,干妈我特意为你们准备上价值达万元的金戒指!” “干儿子”和“干闺女”们一听,大声地喊道:“谢谢妈!” 这时候,韩桂芝小心翼翼地将那一个个精致的礼品盒,递到了每一位“干儿子”和“干闺女”们面前。
  韩桂芝有一个最得力、最能干的“干儿子”,也姓韩。在与韩桂芝的交往中,聪明的韩某一下子就取得了韩桂芝的“欢心”。
  韩某与陈泓播第一次来到韩桂芝家时,韩桂芝只是礼节性地和他打了招呼,然后,韩桂芝回到自己的卧室批阅文件去了。
  可韩某呢,他心不在焉地和陈泓播东扯西拉地闲聊着。不过,韩某的眼神始终没有离开卧室的房门。说着说着,韩桂芝从卧室里走了出来。韩某慌忙地站起来,说:“韩书记,你好!”
  韩桂芝笑了,心想:这位小伙子可真机灵啊!她便摆了摆手:“小伙子,不用客气。你贵姓?”
  韩某急忙答道:“免贵我姓韩。我和韩书记是一个姓!”
  韩桂芝觉得很可亲:“哟!想不到,咱们韩家人在这里见面了!”韩某乘机用一种恳求的口吻,说道:“韩书记,如果你不嫌弃的话,我有一个请求。" 韩桂芝手一抬,说:“有什么要求,你尽管说!” 韩某见时机已到,便严肃地说:“我想叫你一声‘大姑’,好么?” 韩桂芝乐了,她拍着手说:“那还用说么!我就是你的姑姑啊!” 从那以后,韩桂芝多了一个“侄子”,韩某有了值得他炫耀、又值得他“攀附”的“大姑”。后来,随着彼此的交往加深,韩某将韩桂芝的“大姑"称呼为“干妈”了。
  韩某不但心甘情愿地认韩桂芝为“干妈”,而且他还把自己的妻子卢某也拉扯进来,作为韩桂芝的“干闺女”。 韩桂芝的这一对“干儿子和“干闺女”的本事可太大了!他们不但帮助韩桂芝“办事儿”,而且还特别地用他们的“仗义”来分担韩桂芝的罪行。
  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,由于韩某夫妇和韩桂芝的感情加深,韩桂芝把这一对夫妇列为她亲自圈定的、破格提拔的干部。当然,有投入就有回报。韩桂芝如此地“恩泽”于韩某,那么哪有“干儿子”和“干闺女”不回报的道理?
  正当马德腐败案件“东窗事发”,韩桂芝已感到自己大难临头了。当时,韩某二话没说,挽起衣袖,说:“干妈!你不用犯愁,你需要我干什么?尽管说!” 韩桂芝沮丧地说:“我那些巨额资产,必须在近日内转移出去!” 韩某响当当地回答:“你就放一百个心,一千个心,一万个心!我现在就行动,决不露出半点马脚!”
  在韩桂芝的指挥下,韩某夫妇替韩桂芝转移了5000万元资产。当韩某夫妇实行“双规”,纪检办案人员审讯他俩时,韩某拒不承认帮韩 桂芝转移巨额资产的罪行。 其结果是,2006年2月16日,原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公安局局长韩某因犯受贿罪,被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,剥夺政治权利终身,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。
  韩某今年50岁,毕业于原黑龙江省交通学校。毕业后,分配到黑龙江省交通厅任交通稽查员。以后,他又来到了省公安厅交警总队。从科员干起,一步一个台阶,直到任交警总队车管处处长。工作中,韩某违规发牌照,收获颇丰。几年后,他希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,在妻子卢某的帮助下,开始了“运作”。卢某是在交通学校上学时,与韩某认识,并结成夫妻。1996年,她被任命为该厅财务处处长。
  为了让丈夫韩某在仕途上能够得到升迁,卢某和丈夫除了向黑龙江省政协主席韩桂芝行贿以外,她竟私自动用公款,一次拨给丈夫所在单位150万元,让丈夫好好地拓展工作。她主管的黑龙江省交通厅财务处成了她私人的“钱柜”。卢某利用职务的便利,以收入不入帐的手段,贪污公款4笔达131万元。2003年,卢某的母亲去世,仅收受礼金就达98万元。孩子考入大学后,夫妇俩总共收礼金20万元,卢某以儿子的名义存入银行。2005年11月4日,这个黑龙江省海事局原党委书记卢某,被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以行贿罪、受贿罪、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8年,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55万元。鉴于卢某在涉嫌行贿犯罪被“双规”审查期间,主动交代了部分涉嫌犯罪,且有立功表现,案发前又主动退回大部分赃款,法院对她作减刑处理。
  2003年10月16日,44岁的哈尔滨市妇女苏秀文,驾驶着车牌号为“黑AL6666”的宝马车,撞死了哈尔滨市平房镇代家村农民代义权的妻子刘忠霞,另有12人不同程度地受伤。 被害人代义权接受交警调查时,称苏秀文是“故意杀人”。结果,2003年12月20日,哈尔滨市道里区法院审理此案,以“交通肇事”判处苏秀文两年徒刑,缓期三年执行。这一判处,立时引起了全国舆论的哗然。公众认为,苏秀文如此猖狂,法院如此判决,必有高官背景。于是,互联网上开始误传苏秀文是“韩桂芝的儿媳”。一时间,舆论对韩桂芝是千夫所指啊! 韩桂芝感到自己很冤枉,但又不能站出来一一进行解释。她思来想去,马上就把她的另一位“干儿子”X某请出来,平息这场“宝马车撞人”的风波。
  X某何许人也?X某曾在1992年至1995年任该省交通专科学校校长。X某曾斥巨资修建了一幢专家公寓,此公寓在当时修建时颇上档次,其室内的游泳池在哈尔滨来说,也是屈指可数的。那时,时任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的韩桂芝经常来到这里游泳,遂与X某相识。 经过一年多的交往和接触,X某和韩桂芝之间交谈也就比较随便了。每一次游泳结束后,X某都要盛情地宴请韩桂芝。X某凭着自己“三寸不烂之舌”的功夫,在酒桌上,当场拜认韩桂芝为“干妈”。当然,韩桂芝也就心甘情愿地认下这个“干儿子”了。 有了“干妈”的权利,“干儿子”的升迁,那就是“一帆风顺”了。1995年,黑龙江省交通厅厅长一职空缺,X某作为省交通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、校长,按照惯例,在交通系统的副厅级干部中公开排名为第七名,却能一跃升任交通厅厅长一职。在此之后,X某一路扶摇直上,直至坐上了副省长的位子,这不能不说是韩桂芝的功劳吧!
  那么,反过来“干妈”韩桂芝遇到了舆论上的麻烦,“干儿子”X某岂能作壁上观。 此时的韩桂芝,十分生气地将电话打到了X某那里。她愤愤地说:“你看看!这舆论怎么胡说八道呢!愣说我是苏秀文的公婆,这不是往我身上泼脏水么!” X某劝慰地说:“韩妈,你不要生气,先消消火!这件事情,还是我来处理吧!” 韩桂芝问:“你怎么处理?” X某沉稳地说:“这件事,我先扫好‘后屋’,将肇事人安排好,通过她的嘴,来证明你不是她的公婆。” 韩桂芝又问:“如果这一办法还不好使怎么办?” X某立即说道:“那就韩妈你亲自出面去辟谣了!”
  韩桂芝想了一会儿,说:“那只有这样办了,你安排吧!” 原来,苏秀文的丈夫是黑龙江省最大的高速公路承包商,私下他与省交通厅厅长X某交情甚密。就在苏秀文闯祸的当天晚上,X某急急忙忙地招见了省里有关方面的政要,其中就有省法院和省检察院的领导,共同商议,如何“平事儿”。后来,X某又在自己的办公室里,召见了有关人士,就如何消除韩桂芝在全国网民中的影响,希望大家都来“献计献策”。经过四个多小时的商定,由苏秀文公开出面澄清她不是韩桂芝的儿媳。最后,X某强调有关人士,不许暴露出X某与苏秀文丈夫的关系,不许暴露出X某与韩桂芝的关系,封锁一切信息渠道。
  可是,互联网上的网民还是以“宁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无”的态度,纷纷指责韩桂芝。韩桂芝招架不住了,不得不在2004年年初,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约见有关媒体记者。她指出:第一,宝马车撞人案中的苏秀文不是她的儿媳,甚至和她身边的工作人员也没有任何关系;第二,不管苏秀文有什么背景,有关部门要依法办事,公正处理,对百姓负责,要给老百姓一个明白的答复。
  可韩桂芝万万没有想到,就是这“宝马车撞人案”风波才把韩桂芝推上了前台,更加引起了中央的“注意”。尽管“宝马车撞人案”乃不实之词,但它加速对韩桂芝腐败大案的强力“催化”查处,那是功不可没的。
  古人说得好:“街谈巷说,必有可采”。关于“宝马车撞人案”,虽然与韩桂芝没有关系,但和她的社会腐败网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经验和教训再次地提醒着人们:民间的传言,网络的非议,尽管有时难免散乱、虚浮、偏颇、真伪掺半,但都真实无虚地反映了一定的民意和舆情,为政者、决策者应当予以高度重视。
  “铁子”在当今社会上,人们是指“不求同生,但求同死”的特殊亲密的朋友。可作为手握实权的韩桂芝,她把向其行贿的个别厅级一、二把手,列为她的“铁子帮”。这些官员们皆把韩桂芝作为一个门槛,要想升迁,就得通过韩桂芝这尊“门神”。然后,相互之间拉上了关系,并为她死心塌地卖命。
  原黑龙江省检察院检察长G某,在担任某市市委书记时,由于政绩不佳,工作平平,使该市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滑坡。当地老百姓特意为他编出了一段“顺口溜”:G某G某,四海为家;工业不懂,农业不抓;白天剪彩,晚上摸砸(意为女人乳房)。
  就在G某担任某市市委书记期间,这个市的市民们齐聚一起,多次来到哈尔滨市,来到黑龙江省委、省政府门前,高举着巨额横幅,声讨G某的罪行。
  G某一看,这样下去,对自己的名声不好,而且还要毁掉自己的前程啊!
  于是,G某就开始为自己准备了“退路”和“后路”。他绞尽脑汁,就在基层党建工作上,总结出了一套别具特色的“经验”。然后,授意他的“笔杆子”们,撰写了洋洋万言的“调查报告”,呈送到了韩桂芝面前。
  接到“调查报告”后,韩桂芝开始没有在意,随手放进文件筐里。G某等了一个星期,也没有听到来自韩桂芝方面的动静。他着急了,他采取了迂回的办法,将电话打到了韩桂芝秘书那里。在G某“甜言蜜语”的攻势下,韩桂芝的秘书将这一“调查报告”,第二次地签发到韩桂芝那里,并且在签发中,还多多地“美言”了几句。
  韩桂芝一连看了两遍,挥笔“刷刷刷”,就在“调查报告”上批阅了自己的建议。随即,省委组织部立即派人进行“调查”,并在某市召开了全省党建工作现场会。在会上,韩桂芝对G某的工作,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。
  有了这一“铺垫”,G某开始向韩桂芝发起了“进攻”。经过G某一次又一次“送物”,韩桂芝终于张开了她的“尊口”。
  就在韩桂芝精心安排下,G某终于从某市市委书记的位置上“挣脱”出来,走到了黑龙江省委党校,任该校党委书记。而此时,韩桂芝则兼任省委党校校长。
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sooodu.com/n344c10.aspx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0 | | lantu |
本文评论
姓名:
字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