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好,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

陆西星《方壶外史》

日期:2018-09-25
摘要:陆西星,字长庚,生而颖异,有逸才。束发受书,辄悟性与天道之旨, 为名诸生,九试不遇,遂弃儒服,冠黄冠,为方外游,数遇异人,授真诀, 乃纂仙释书数十种。其《南华副墨》为近代注《庄》者所不及。西星于书 无所不窥,娴文词,兼工书画。同时宗臣最以才名,而著作之富,独推西 星云

金液玉液论
“丹法有金液炼形、玉液炼己之说,其旨安在?” 曰:“夫道者,性命兼修,形神惧妙者也。金液炼形者,了命之谓也。 玉液炼己者,了性之谓也。何谓玉液?玉者,温润贞纯之喻。金者,坚刚 不坏之称。夫炼性者,损之又损,克去己私,务使温润贞纯,与玉比德, 则己之内炼熟矣。内炼既熟.然后可以临炉采药,而行一时半刻之功。及 夫时至机动,则取坎填离,采铅伏汞。而坎中一画之阳,乃先天乾金也, 谓之金液。以之炼形,则体化纯阳,而形骸为之永固,一如金之坚刚而不 坏矣。故曰金炼玉炼,性命兼修,而形神俱妙者也。玉炼,则无为之道也; 金炼,则有为之术也 146。自无为而有为,有为之后,而复返于无为,则性
道教南宗第四代传人,为南五祖之一。字南木,号翠虚。颖川(河南禹县)人。常以 符水撮土为丸,为人治病,服之即愈,故世号陈泥丸。 146 陈撄宁《玄肤论》批注曰:“此处所谓玉液炼己,指清净工夫而言。但世间所 传丹法,则凡用后天鼎者,名为玉液炼己;用先天鼎者,名为金液炼形,皆指阴阳工 夫而言。此中派别甚多,下手之法不尽相同,惟在用之得宜,适合于自己之环境,斯 可矣。”

127
命之理得,而圣修之能事毕矣 147”。
性命论
“何谓性?何谓命?” 曰:“性者,万物一源;命者,己所自立。性非命弗彰,命非性弗灵。 性,命所主也;命,性所乘也。今之论者,类以性命分宗,而不知道器相 乘,有无相因,虚实相生,有不可歧而二者。故性则神也,命则精与气也。 性,则无极也;命,则太极也。可相离乎?或言释氏了性,道家了命。非 通论也。夫佛“无我相”,破贪着之见也;道言“守母”,贵无名之始也。不 知性,安知命耶?既知命矣,性可遗耶?故论性而不沦于空,命在其中矣; 守母而复归于朴,性在其中矣。是谓了命关于性地,是谓形神俱妙、与道 合真也。” 或问:“子之论性命则既明且尽矣。敢问性之在人,果何物也?可得 而见乎?” 曰:“性不可见,所以见则性也,于不可见而欲求其所以见,则性愈 远矣。何耶?性之为物也,可以无心见,而不可以有心求。昔者老圣称太 朴以无名,黄帝索玄珠于罔象,古人之喻厥有深旨。请言人之所以生也, 无极之真,二五之精,妙合而凝。所谓性,即无极也;所谓命,即二五之 精也。二者妙合,而人始生焉。方其未生之前,则所谓无极者,混沌鸿濛, 何相何名?何音何绪?何臭何声?及乎二五既凝,得一以灵,何思何为? 何虑何营?是性之本体也,夫自情识而本体凿矣。张子曰:‘形而后有气 质之性。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。’所谓情识,即气质之性也。所捐本体, 即天地之性也。《老子》曰:‘复归于朴,复归于婴儿,复归于无极。’即 善反也。故修道之要,莫先于炼性。性定而气质者不足以累之,则本体见 矣。吾师之诗曰:‘不迷性自住,性住气自回。气回丹自结,壶中配坎离。’ 是后天得先天而妙其用也。是之谓了命关于性也。”
质性论
“夫性一而已。何以有本性质性之异?”
147 张三丰《道言浅近说》:“夫道者,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。大抵不外四言:‘无 为之后,继以有为,有为之后,复返无为’而已。” 张三丰《大道论》:“最上一乘之道, 以有为入无为,以外药修内药。以己而求彼,以阴而配阳,以铅而投汞,以炁而合神。 无为者,非防危守城之方。温养沐浴之事,乃得丹之后,脱胎神化之功也;有为者, 非采战提吸之术、九一动摇之法,乃安静虚无之道,守雌不雄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, 此即未得丹之前,炼己筑基之事也。有为无为,体用之始终已见于此。”

128
曰:“本性者,自先天而言之,清净圆明,混成具足,圣不加丰,愚 不少啬者也。质性者,自后天而言之,生于形气之私,于是始有清浊厚薄 之异。且夫二五变合,生人物之万殊,其间揉杂不齐,本于胎元受气之始。 何者?吾自无始以来至于今日,皆以情欲而正命本,逐境起念,遇物生情, 熏习久矣。中间得气有纯驳,故嗜欲有浅深,莫不各借本然之性,以行其 有我之私。盖质性在人,非能自用。所以用者,皆借灵于本性。如豪奴孽 子,借主人以号令也。故常喻之。性则水也,落于气质,犹水之入于泥淖 中也。决而行之,但见泥淖而不见其水。泥淖岂能自行?水行之也。但水 混于泥淖而不见耳。澄之之久,则清者在上,浊者在下。决而行之,无非 水矣。此澄湛之功,善反之力也。”
神室论
“元性、元神,有以异乎?” 曰:“元性即元神,无以异也。以其灵通而莫测,妙应而无方,故名 之曰神。谓之元者,所以别于后天之思虑也。” “神之在人,亦有宅乎 ?” 曰:“吾闻之紫清仙师,人有三谷,乃元神之室,灵性之所存也。其 空如谷,又名谷神。神存则生,神去则死。日则接于物,夜则接于梦,神 不能安其居也。《灵枢内经》曰:‘天谷元神,守之自真。’人身之中,上 曰天谷,泥丸是也;中曰应谷,绛宫是也;下曰灵谷,关元是也。此三谷 者,神皆居之,谓之三田。尝为之论,泥丸者,栖神之本宫也;绛宫者, 布政之明堂也;灵谷者,藏修之密室也。故夫元神居于绛官,则耳有闻, 目有见,五官效职而百体为之从令矣;元神居于灵谷,则视者返,听者收, 神气相守,而营魄为之抱一矣。杨子有言:‘藏心于渊,美厥灵根。’渊者, 深昧不测之所,灵谷是也。是神所藏也。”
河车论
神既藏矣,是谓归根。归根曰静,静曰复命。将见神气相守,抱一无 离。迨夫静极而动,则是神也。复乘气机而上升于泥丸,于是河车之路始 通。要知河车之路,乃吾身前后任督二脉也。夫气之始升也,油然滃然, 郁蒸于两肾之间,浩浩如潮生,溶溶如水泮,泛溢于五腧之上者,乃水经 滥行,不由沟洫也。吾急以神斡归尾闾,使之循尾闾而上,至于夹脊双关, 上风府而直至于泥丸。神与气交会于此,则其疏畅融液,不言可知。少焉, 降为新美之津,则自重楼而下游绛宫,入紫庭,复归其所藏之处而休焉。 如此循环灌注,久久纯熟,气满三田,上下交泰,所谓:“常使气冲关节

129
透,自然精满谷神存”也。造化至此,内炼之征见矣。然非深造而实诣, 又乌知予言之有味哉!
澄神论
“吾子所言藏神之宅,则吾既得闻命矣。敢问藏神之旨。” 曰:“藏神者,凝神也。凝神之要,莫先于澄神;澄神之要,莫先于 遣欲。《清净经》云:‘遣其欲而心自静,澄其心而神自清。’《易》曰:‘圣 人以此洗心,退藏于密。 ’所谓洗心,即澄神之谓也。周子曰: ‘无欲故静。 ’ 所谓无欲,即遣欲之尽也。夫人神好清,而心扰之;人心好静,而欲牵之。 所谓心者有二焉。扰神之心,乃妄心也;好静之心,乃真心也。既有妄心, 即惊其神,其神可得清乎?既惊其神,即着万物;既着万物,即生贪求; 既生贪求,即是烦恼;烦恼妄想,忧苦身心,心可得而静乎?故澄神之要, 莫先于遣欲。能遣之者,“内观其心,心无其心”,知三心之不可得也。“外 观其形,形无其形。远观于物,物无其物”,知四相之俱忘也。“三者既悟, 惟见于空”,则人空矣。“空无所空,所空既无。无无亦无,无无既无。湛 然常寂,寂无所寂”,则法空矣。如是则根尘永静,六欲不生,而心静矣。 心静则神自清,如水之无波,而万顷澄澈也。虚靖天师《大道歌》云:‘欲 得身中神不出,莫向灵台留一物。物在心中神不清,耗散真精损筋骨。’ 遣欲澄神之说,百世以后 148圣人,不易吾言矣!”
养神论
“神既澄矣,又何以加焉 ? ” 曰:“养之。养之者,所以韬神之光使勿露也。神之为物也,愈澄则 愈清,愈清则愈明。盖定能生慧,故灵光焕发,旁烛洞达,莫可盖藏。《庄 子》云:‘宇泰定者,发乎天光。’若用之不已,则太露而反伤于本性。《庄 子》云:‘古之治道者,以智养恬。’智生而以智为也,谓之以恬养知。《坐 忘枢翼论》云:‘慧而不用,实智若愚;益资定慧,双美无极。’《道德经》 云:‘敦兮其若朴,浑兮其若浊。’又曰:‘众人昭昭,我独若愚。俗人察察, 我独若闷。’皆养神之要义也。”
凝神论
“神既养矣,安所事凝耶?”
148 后,底本作“俟”,当是繁体“後”字之误刻。

130
曰:“凝神云者,无用用中之用,了命之学也。《参同契》曰:‘经营 养鄞鄂,凝神以成躯。’且夫离宫修定,禅之宗也;水府求玄,丹之旨也。 澄神要矣,凝神急焉。《翠虚篇》云: ‘昔日逢师传口诀,只要凝神入气穴。 ’ 所谓气穴,乃吾人之鄞鄂也。予前所著《神室论》中,则既明且尽矣。虑 夫学者徒知澄神,而不知凝神之处,则漫无归宿,而无以会夫归根复命之 原,徒知养神而不知凝神之方,则茫无下手,而不能侦夫造化消息之妙, 故述所闻,复著此论。盖凝神者,入玄之要旨,丹家之第一义也。所谓凝 者,非块然不动之谓也,乃以神入于气穴之中,与之相守而不离也。《老 子》曰:‘载营魄抱一,能无离乎 ? ’夫气穴者,乃吾人胎元受气之初,所 禀父母精气而成者,即吾人各具之太极也。其名不一,曰气海,曰关元, 曰灵谷,曰下田,曰天根,曰命蒂,曰归根窍、复命关,即一处也。方其 处胎之时,呼吸之气,与母相通。及夫子母分胎,剪落脐蒂,则自安炉鼎, 别立乾坤,而一呼一吸,常归于本穴之中。盖呼吸者,吾人立命之本也。 一息之间,呼吸不至,则气绝而死矣。呼则气辟,阳之舒也;吸则气阖, 阴之敛也。一呼一吸,名曰一息。诊家以之候气,良有旨也。《庄子》曰: ‘众人之息以喉,真人之息以踵。’以踵者,谓深入于穴也。众人之息,非 不以踵也,但神有不存,纵其出入焉,而不自觉,若以喉耳。真人则神依 于息,而深入于本穴之中,绵绵若存,无少间断,故得专气致柔,抱一无 离,虚极静笃,而能观其复也。所谓依者,又非逐于息而依之也,有勿忘 勿助之义焉。故神依于息则凝,神凝则气亦凝;神依于息则和,神和则气 亦和,相须之道也。凝神之法,自调息始。调息者,依息之谓也。149”
真息论
所谓息者,有二焉,曰凡息,曰真息。凡息者,口鼻出入之气也;真 息者,胎息也,上下乎本穴之中。晦翁先生所谓:“翕然而嘘,如春沼鱼” 者是也。凡息既停,则真息自动。而凡息之所以停者,非有心以屏之也。 虚极静笃,故心愈细,而气愈微耳。今之论者,但知调息,而忽不自知其 落于以心逐气之病。盖以凡夫躁竞之心,未闲调习,一旦使之依息,心岂 肯自依?未免着意。着意则气未平,而心先动矣。岂非复以气而役神乎?
149 李涵虚《道窍谈·心神直说》:“陆潜虚曰:‘调息之法,自调心始。凝神之法, 自调息始。’此圣贤仙佛之梯航,吾人入德之路也。下手学道者,必须摄念归静,行、 住、坐、卧,皆在腔子里,则守静始能笃也。盖有念为妄心,无念为真心,人能收念 于平日,而还其所止之地,乃能专心于临时,而坚其入定之基。圣人云:‘知止而后有 定,定而后能静’是也。心之静者,息亦易调。心愈细,而息愈微也。息调则神归, 于是而再安其神,凝于气穴之中。”

131
予故曰:“调息者,自然依息之谓,非逐于息之谓也。150”调息又自调心始。 调心者,摄念归静,行住坐卧,常在腔子。久久纯熟,积习生常,自然澡 雪柔埏,与息相和也。和则相依,依而勿逐。凡息自停,真息自动。橐籥 一鼓,炼精化气,熏而上腾,灌注三宫。是谓真橐籥、真鼎炉、真火候也。 151
150 陈撄宁《玄肤论》批注曰:“今之从事于静功者常云:‘不调息便罢,愈调息 则愈觉得气急’,都犯了‘以心逐气’之病。”张三丰《道言浅近》:“调息须以后天呼 吸,寻真人呼吸之处。古云:‘后天呼吸起微风,引起真人呼吸功。’然调后天呼吸, 须任他自调,方能调起先天呼吸,我惟致虚守静而已。照此进功,筑基可翘足而至, 不必百日也。”李涵虚《道窍谈·心神直说》:“凝神之际,务要与息相依,毋以神逐息, 毋以神运息。逐息则神散,运息则神摇。只要息息动荡,任其天然,随其自然,斯其 神愈觉凝然。迨至静极而动,是神之得乎气机。是气初破鸿濛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。 修道之士,乃如是有为也哉。”《道窍谈·神息妙用》:“神者,火也。息者,风也。欲 识风火玄机,须将神息安顿。神贵含光默默,息凭真气绵绵。但安其神,不逐于息。 有如炉中聚火,箱管抽风,风自扇而火愈红,火愈红而金自化。可见是风来助火,并 不是火去追风矣。但其中尚有机窍,欲令风箱之气专笃而吹,必使风管逼炉,使它从 消息中度去,乃能煽起炉焰,火色重青。学人凝神聚气,即是火熔金,息向坎中吹, 又即是引管逼炉,助风追火之势也。”体真山人汪东亭:“丹书说来说去,不出一个心 息相依。起初须知微息之出入,在外面虚空中悠扬宛转如游龙。片刻之后,即可放下 (心念),顺其自然。若有杂念来,再心息相依,之后再把心放下,自然心静而得冲和 之效。不知放下(心念),便往往做成以心逐息,则坏矣。”(《体真山人丹诀语录》) 151 张三丰《玄机直讲·炼丹火候说》:“初功在寂灭情缘,扫除杂念。除杂念是 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。人心既除,则天心来复;人欲既净,则天理常存。每日先静 一时,待身心都安定了,气息都和平了,始将双目微闭,垂帘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 之间,不即不离,勿忘勿助,万念俱泯。一灵独存。谓之正念。斯时也,于此念中, 活活泼泼,于彼气中,悠悠扬扬,呼之至上,上不冲心;吸之至下,下不冲肾,一阖 一辟,一来一往,行之一七、二七,自然渐渐两肾火蒸,丹田气暖,息不用调而自调, 气不用炼而自炼。气息既和,自然于上中下不出不入,无来无去,是为胎息,是为神 息,是为真橐籥、真鼎炉,是为归根复命,是为玄牝之门、天地之根。气到此时,如 花方蕊,如胎方胞,自然真气薰蒸营卫,由尾闾,穿夹脊,升上泥丸。下鹊桥,过重 楼,至绎宫,而落于中丹田,是为河车初动,但气至而神朱全,非真动也,不可理他。 我只微微凝照,守于中宫,自有无穷生机,所谓养鄞鄂者此也。行之一月、二月,我 神益静。静久则气益生,此为神生气、气生神之功也。或百日,或百馀日,精神益长, 真气渐充,温温火候,血水有馀,自然坎离交媾,乾坤会合,神融气畅,一霎时间, 真气混合。自有一阵回风上冲百脉,是为河车真动。中间若有一点灵光觉在丹田,是 为水底玄珠,土内黄芽。尔时一阳来复,恍如红日初升,照于沧海之内。如雾如烟。 若隐若见,则铅火生焉。方其乾坤坎离未交,虚无寂灭,神凝于中,功无间断,打成 一团,是为五行配合。至若水火相交,二候采取,河车逆转,四候得药。神居于内, 丹光不离,谓之大周天,谓之行九转大还也。此时一点至阳之精,凝结于中,隐藏于 欲净情寂之时,而有象有形。到此地位,息住于胎,内外温养,顷刻无差,又谓之十 月功夫也。 ”
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sooodu.com/n118c7.aspx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0 | | lantu |
相关新闻   
本文评论
姓名:
字数